如何帮宝宝度过肠绞痛
有些新生儿回家一、二週后,会开始戏剧性的在每天固定的时间「大哭大闹」;惊声尖叫、脸儿胀红(或泛白)、四肢僵直(甚至冰冷),而且时间往往超出您的耐性上限……。
这种现象通常是「婴儿肠绞症」,面对婴儿肠绞痛,父母可别只当婴儿是「磨娘精」,听阿嬷指示的写张纸条贴到门上:「天皇皇、地皇皇,我家有个夜哭郎,来往君子唸叁遍,保佑平安到天亮」……等待奇蹟?最好还是让本文小儿科医师教您正确认识与处理方法。
婴儿肠绞症常见于出生2个星期至3个月的婴幼儿,在出生4~6星期达到高峰,通常最迟到4到6个月大左右会自动改善。依程度轻重不同,有的几个礼拜后就自然解除,但有的必须奋斗到6个月大。据统计有8%~45%的婴儿都曾有得过婴儿肠绞症。
原因:至今仍是一个谜
其实,「婴儿肠腹绞症」并非是病名,只是一个「徵候群」,虽然医学的进展以及诊断工具的进步,但是对于这个婴幼儿肠绞症的了解仍然是片面以及有限的。有学者认为,这是一个多重因素、彼此互动的结果,可能的致因包括:
1.肠壁的神经发育不成熟
婴儿未满4个月之前,其肠壁的神经发育不成熟,所以造成肠道蠕动不规则,容易蠕动过快,纠结一起而导致痉挛疼痛。
2.乳糖耐受不良
婴儿对奶粉中的蛋白质过敏;或者乳糖耐受不良,导致肠内气体过多(尤其是氢气)。
3.亲子间的互动不良
家庭的压力及母亲的焦虑等。
到目前为止,大部分的解释都没有办法完全解释为什幺,大多数宝宝到了大约3个月大,自己就会好而不啼哭。其中可能是婴儿的神经生理逐渐发育健全,「感觉」与「运动」的统合也逐渐成熟以后,「啼哭」不再是唯一的肢体语言,对环境或其他的刺激因素也不再那幺的敏感,啼哭就渐渐的减少了。不过,究竟确实病因如何,仍需医学更进一步的研究。
症状:像极了一齣闹剧
婴幼儿肠绞症一般好发在接近满月时的幼儿,主要症状是,这些婴儿白天像个小天使,吃得饱、活动力好,体重增加也正常。但到了一天中的某个固定时间,大多在傍晚4~8点鐘,以及半夜零点前后,每天似乎会在接近的时间发生,突然尖声哭叫、声嘶力竭,满脸涨红或泛白,宝宝的双手双脚有时蜷曲、有时又僵直,四肢冰冷,肠道痉挛,腹部鼓胀,用手轻敲会有击鼓音,也就是「膨风」。有时又会以为是他们肚子饿,因为隐约可以听到肠子蠕动的咕噜声,但是泡了牛奶又餵不了几口。等到肠蠕动波消失,而有排气后宝宝才会舒缓。
一星期至少出现3次
大多数在2、3小时后自动好转,但也有的宝宝哭了一整晚,直到精疲力竭方休。隔日醒来一切恢復平静后又是生龙活虎,若无其事的样子,再仔细看他们的食量,似乎又并没有太大影响,彷彿换了一个人似的!这种情况一个星期至少出现超过3次,且大部分持续3个星期以上。除了腹部鼓胀外,检查起来并无特殊异常。这些就是恼人的婴幼儿肠绞症常见的表现方式,这种现象令新手父母抓狂。
判断:哭闹不等于就是
是不是婴幼儿在半夜哭泣,就一定是肠绞痛呢?当然不是。临床上仍需要做详细的病史询问以及理学检查,以便与其他疾病做一些鑑别诊断。父母必须先观察宝宝是否有其他需求而哭泣,例如肚子饿了、尿布湿了、鼻塞、环境温度太冷或太热,或是作梦,也有的宝宝是睡醒后想要有人抱或找人玩。
另外,若腹胀厉害且伴随呕吐、腹泻、体重减轻等症状,则要考虑牛奶蛋白过敏、乳糖消化障碍等问题。临床上真正因为牛奶蛋白过敏,或是乳糖消化障碍,而导致肚子痛者,大约佔全部婴儿肚子绞痛的一到两成,可以换为水解蛋白配方牛奶或无乳糖配方牛奶来改善。
如果宝宝并非每日固定型的哭闹,而是白天、晚上皆持续,或断断续续哭闹不安,或是有发烧、食欲不佳、活力变差等症状就应该儘快就医检查,排除是否有肠阻塞、肠套叠、疝气等严重急症。
第一页12下一页最后一页
类别:宝宝成长历程
|
标签: 无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