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家庭日记:
日记分类: 常用标签:

合作精神在家庭教育中的培养

Public szxlh 写于 2010-05-21

  合作精神涵盖着与人热诚相处的能力、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他人的能力。由于现在家家都是独生子女,做事以自我为中心,合作意识差。然而不管在家庭、学校,还是社会生活中,无法光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工作,必须合作完成,所以在家庭生活中,父母要较好地指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。

  1、培养融洽的合作情感。子女在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中,受到多种暗含情感交流的影响,形成了初步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、世界观。因此,父母在日常生活中,不失时机地以赞美、鼓励的语言同孩子说话,孩子会感到很亲切,从而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,只要孩子对父母产生信赖,彼此间的合作就会更加亲密。

  2、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。合作是亲子间平等关系的一种表现。父母要以民主的态度去理解与尊重孩子。合作不是要求父母对孩子一味迁就,也不是要求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。真正的合作应该是在平等基础上的、双方都乐意接受的一种态度和行为。所以,对父母而言,必须处处讲究合作技巧,想办法赢得孩子的合作。

  (l)多为他人着想。家庭中每一位成员都应该学习为他人着想,为家庭幸福着想。父母不应该强迫孩子放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,而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谅孩子、理解孩子。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,孩子才会接受你的“教诲”,同时学会理解他人。合作中要引导孩子为他人着想,比如:孩子喜欢做手工,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完成,并利用制作手工的过程对孩子进行合作教育,使孩子在剪贴的过程中细致一些,为别人的下一步制作带来方便。

  (2)懂得欣赏孩子。大多父母一般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去要求子女,而忽视理解和接纳子女。批评和挑剔只会增加子女的挫折感和逆反心理。父母应与子女一起分析产生行为缺陷的原因和后果,主动积极地倾听子女的诉说,共同寻找克服的途径和方法,使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怀。父母还是善于欣赏自己的孩子,对于孩子的优点或一点点进步,都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,这样孩子得到家长的认可,才有信心完成其他任务。受到父母接纳的孩子往往比较友善,乐于与人合作,他们从父母那儿学会了对别人的尊重和关切,也学会欣赏别人,增强了善解人意和与人相处的能力。

  (3)说话口吻亲切。交流时家长要使用委婉的语调,这样比较容易赢得孩子的合作。其一:可以表明家长对孩子的尊重,孩子在合作中需要这种与家长一样的待遇;其二:委婉的口气可以增加协调的气氛,让孩子产生乐于和家长合作的心理状态,投入合作。父母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年龄小,不懂事,可以任意训斥他们。强迫的方法无法赢得孩子真正的合作,相反会损伤其自尊心,使其产生逆反情绪,造成与父母情感上的对立,即使孩子参与了合作,也是充满了敌视情绪,达不到良好的合作效果,甚至再也不想和家长合作了,所以家长要“放下架子”,以朋友口吻和他交流。

  (4)正确对待错误。这里所说的错误不仅指孩子的错误,还有家长的错误。家长一般善于指出孩子的错误,但对于自己的错误,往往因为要维护家长在孩子面前的威性,明知有错而偏不承认,经常用“小孩知道什么?”“还敢顶嘴?”“我是家长,还是你是家长?”诸如此类的话逃避错误。其实,这种做法恰恰物极必反,越是这样,孩子越是不服,会造成孩子今后也和家长一样知错不改、死不承认,久而久之甚至养成撒谎的坏习惯。家长在错误面前如果勇敢的承认,这并不是一件丑事,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个人什么都知道,以此来激励孩子和自己一起阅读资料,共同学习,弄清本末,岂不是更好?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对知识的尊重,更能促进融洽合作关系的形成。

  3、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。合作精神要在实践中培养和形成,所以家长要适时地为孩子创造合作的机会,寻求可以参与合作的最佳方法,收集生活中孩子感兴趣的材料,家庭成员共同动手,分工协作完成。例如:老师布置了制作一份家庭手抄小报的任务,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查找资料,共同设计、排版;然后在制作过程中进行明确分工,谁画画,谁抄写;最后一起校对,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指出不足,以便今后更好的合作。经常完成这样的任务,能促进孩子良好的合作精神的形成。

类别:宝宝成长历程 | 标签: 无标签


0 条评论
添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