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家庭日记:
日记分类: 常用标签:

博士后教育子女为何灯下黑

Public szxlh 写于 2010-05-21

  (《现代快报》点点周刊相约点点栏目)

  点点叔叔:

  上期相约点点的权威父亲话题,得到很多家长的回应,可见权威爸爸还真不少,本期相约点点“约见”的是一位博士后爸爸和一位小学老师,一个满腹经纶,一个桃李满天下,可是遇到自己的子女教育问题却不那么顺利,这种老师教不好自己孩子的情况被称为灯下黑。

  网友:阳光

  “我丈夫是个博士后,学历很高,但非常骄傲。”说这话,网友阳光一半是骄傲,一半是无奈,她开口就想和丈夫离婚,觉得这样对孩子有好处。究竟有何内情?阳光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,儿子很喜欢喝酸奶,奶奶和妈妈觉得孩子适当喝点酸奶是有好处的,可是丈夫坚决不给,不仅如此,任何有添加剂的食品孩子都别想沾边了。再比如,孩子耍点小脾气,也正常,但是只要丈夫在家,绝对不会让他得逞。而且相当自信,振振有辞:“孩子就不能惯着,我爸当时就是这样把我教育出来的。”可是如此父爱只有冰山,没有火焰,孩子抵抗无效下,“就彻底视爸爸为空气了,儿子发起不服气,不表态的非暴力抵抗运动”,网友阳光说。

  网友:上善若水

  网友上善若水小学老师,孩子才5岁多,对儿子标准较高。马上上小学了,父亲相信儿子应该基础相当扎实,没想到上周末给孩子出了100道题的考试,他才得了60分,“看着孩子

  很担心我说他的样子,又狠又心疼,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做错了。”这位老师说。

  家庭顾问网www.edujt.com亲子沟通专家许家齐点评:

  人们常常会发生误会,以为博士就是通才,触类旁通。我个人认为,博士、博士后是一个学位,代表着他在某专业上的、某领域的钻研、学习深度,或是某篇毕业论文的水准为代表的博士、博士后。或许,他对孩子生理成长的理解,不如育婴师;对养育孩子的理解,不如幼师;对健康饮食,不如营养师;对孩子的尊重,甚至不如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太太…

  多少优秀教师教育别人孩子时,论文成堆,而面对自己的孩子却无能为力?也有优秀企业家,在公司管理数百人,在家管不住一个娃。

  为什么?角色不同,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。

  无论是重要性,还是难度,我以为“为人父母”都是一个最重要、最难的“职业”。父母们却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,没有地方学习,基本都在使用父辈们的“传家宝”。

  上文中的博士后,相当自信,振振有辞:“孩子就不能惯着,我爸当时就是这样把我教育出来的。”上周末我在厦门讲课,一个母亲描述三岁多的孩子,看到幼儿园里其他小朋友哭,会拿东西去敲孩子的头,让他别哭;老师问为什么?孩子一本正经地回答“不乖,就要打”。而这位孩子的外公就是这样对待他的。父母没有学习、成长,想必未来这个孩子也会打他的孩子……

  一位美国医学博士写了篇“婴儿四小时喝一次奶,对身体的成长最好”的论文。被多少医生、护士奉为秘笈,庆幸自己先知道了这样的先进育儿“理念”?每当孩子肚子饿时,母亲们并未关注孩子的哭声,而是先看手表。若时间未到,宁愿让孩子挨饿、哭泣而选择相信那位博士的话去等候。这位博士于1999年末被美国华盛顿太阳邮报读者评选为“20世纪最该死的人”之一,排名第一,比希特勒还靠前。一个孩子小时候忍受挨饿,潜意识就会选择切断身体的饥饿感觉,而可能影响成年后的食欲。很多小时候没有零食吃的小朋友,长大后,就从来不会享受零食了。

  央视走近科学频道不久前报道过东莞某小学女校长,曾经被称为培养杰出、听话孩子的模范妈妈,而孩子上初中时,因为当着老师、孩子的面撕了孩子的一篇作文,孩子当即两手要掐死妈妈,几位教师看着妈妈脸色发白都无法让孩子松手。原来,听话、乖巧都是以孩子“忍受”为代价。12周岁是孩子心理独立的年龄,因此发生了上面的一幕。

  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爱,应该以谁的感受为准呢?父母打孩子不都是因为“爱”吗?因此我们说,尊重,应该以孩子的感受为准。当孩子要喝酸奶时(感官的需求),博士后不让喝;当孩子因此哭泣时(心理上需求),博士后却选择忽略(绝不让她得逞);孩子感受不到爸爸的爱,就会视爸爸为“空气”,选择“不表态的非暴力抵抗运动”……而有的孩子选择了沉默(内向、自卑)、听话,有的选择逃离、对抗。

  孩子的需求可能是被重视、被尊重、被爱。当父母以自己的标准要求、衡量孩子时,孩子可能感受到限制、要求、忽略……而出现紧张、焦虑、恐惧,可能常常发挥失常,考试反常即是此“焦虑症”之一、对婚姻的恐惧也可能是这方面的原因。

  自以为是的父母,往往让孩子很痛苦,而自己也很辛苦。

  有个简单的方法,父母学会平等地和孩子相处,相信孩子。把孩子当朋友,将生活、学习、健康、习惯等,让孩子为自己负起责任,而不替代孩子做他该做的事。自己有困难也和孩子商量;当孩子有困难时,去协助他;允许孩子犯错;对孩子的行为有情绪(担心、生气等),也及时给孩子反馈,而不是“要求”。

类别:宝宝成长历程 | 标签: 无标签


0 条评论
添加评论